close
為漂綠畫紅線,邁向永續地球

當今,ESG橫跨各產業成為顯學,只要冠上「永續」似乎就能商機無窮,漂綠之行日漸興盛,聯合國祕書長與專家們在COP27大聲疾呼,是時候為漂綠畫出紅線了。

 

去年聯合國COP27全球氣候峰會期間,出了第一份強調誠信的反漂綠報告「Integrity Matters」,明列企業的淨零路徑必須以減排為目標,同時,每年揭露減碳進度與排碳數據管理。

 

緊接著,歐洲議會於上個月提出制止漂綠誤導性聲明的立法草案,如果企業沒有相關證據,就不應該使用「環保」「自然」「可生物降解」「氣候中和」「生態」等環境用字主張,以賦予大眾在綠色購買上應有的消費權利。

 

 

究竟什麼才是綠色產品?

以「天然、有機」為宣稱的產品充斥市場,要如何分辨真假?這是我最常被企業友人問到的問題。目前,國際協會所頒發的產品天然認證,多數只需要業者提供書面報告,其中值得探究的,是否有針對書面報告進行實地訪查?產品驗證是否包含數據報告?如果產品沒有進入實驗室,又如何證明是「天然」?

 

以化妝品產業來說,破解產品真假天然的方式,可以從「原料取得」與「包裝製程」來做檢視。

 

在原料取得上,去石化是恢復生物多樣性的第一步,可以緩解氣候變遷。根據國際ISO16128定義,「化妝品的天然,就是非石化」,當今最具公信力可檢測原料,為非石化來源的是美國官方USDA Biobased生物基天然永續認證。採用國際標準ASTM D6866方法執行「碳-14」的檢驗,以億元級精密質譜儀(AMS)測試產品中的「非石化成分比例」,地表上幾乎所有物質,都可以用這個方法來檢定,並計算出「天然」與「非天然」的百分比。因此,只有透過科學檢驗,才是值得信賴的「天然」。

 

在包裝製程上,採用回收再製的PCR材料,減碳幅度可高達60~80%,是循環經濟的最後一哩路;再者,盡可能運用單一材質,去除不必要的電鍍包裝,才能達到自然生態的維護。最近,欣見許多跨國美妝集團逐步採用25%或50%PCR材料,作為永續宣誓承諾,真心期待他們可以再加緊腳步,早日實現全面性100%PCR材料的使用。

 

 

企業購買碳權就可以達到碳中和?

購買碳權即可完成碳中和,則是另外一個迷思。反之,不明究理者則會認為購買碳權是漂綠的行為。

 

去年在COP27會議中,聯合國特別針對承諾淨零與達到淨零的巨大差距與標準不一,制定反漂綠的方法學,明確指出,企業的淨零路徑必須以減少碳排為主要策略,不能僅靠購買碳權抵銷碳排,同時減排目標必須涵蓋三個範疇的溫室氣體排放和整個價值鏈,若是沒有範疇三的數據,企業或組織必須說明他們打算如何取得數據或估值。聯合國正在開發一個完整、可信賴的線上公共資料庫,讓消費者、投資者和一般大眾,都能查看企業、銀行、城市等的減碳進度。

 

淨零轉型所衍伸出「碳權」,並不是企業碳排的贖罪券。碳交易得以成立,國家必須先有碳排總量管制基準,透過碳的總量管制,設定碳額度,企業開始進行排碳數據管理、從產品五個生命週期中,進行碳盤查,找出排碳熱點後制定減碳策略,最後無法抵減的部分,才進行碳權抵銷,完成碳中和目標。

 

 

期待各界各盡一分力,共同實踐綠色永續 

永續商機興起,國際法規壓力與社會輿論,驅使企業紛紛投入,似乎只要沾到一點邊,就可宣稱是綠色品牌。事實上,一個真正的綠色企業,產品必須來自擁有綠電製造的綠色工廠,同時具備科學根據與減碳數據管理,再經由第三方公正嚴格驗證而成。

 

可惜的是,目前有些企業靠著華麗文藻堆砌出所謂的綠色品牌,藉此取信於消費者。此時,政府與媒體就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。就政府而言,可以思考如何與監管機構一起建立相關的法規和機制,確保企業必須遵守的綠色標準、相應的檢核和驗證。台灣目前金管會參考了歐盟2020年中發布的永續分類標準作為金融投資的規範,主要建立了六大環境目標的框架,對金融行業的投融資做出規範,但尚未針對一般企業的「漂綠」宣稱做出限制。

 

媒體影響力也不容小覷,如果可以善用自身的話語權,提供消費者真實可靠的資訊,消費者將可依此透過選擇,來支持真正綠色企業的產品與服務,無形中產生監督的力量。

 

我相信,多數企業都擁有良善的初衷,但是當綠色知識與教育不足時,就容易疏忽或被誤導,甚至落入漂綠行為而不自覺。我們所能貢獻的是,將一個中小企業自2020年起連續三年完成企業組織與產品碳中和的綠色實踐歷程,無私分享,期待帶來是非明辨與勇氣鼓舞,幫助大家下定決心,還給地球一個淨零美好的永續環境。

 

 

作者|葛望平|歐萊德創辦人暨董事長暨執行長

原文出處|https://www.gvm.com.tw/article/103620

arrow
arrow

    O'right 歐萊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