食物,人類賴以維生的要素之一,隨著氣候變遷、環境破壞衝擊著食物市場及農業文化,如何有效分配資源、如何永續發展,將是繼全球暖化、能源危機後,亟需解決的全球化課題。民以食為天,可別讓天塌下來!

 

氣候變遷:環環相扣的氣候與糧食

分析氣候與食物兩者間的關係,很直覺地聯想到每年夏天颱風季節,蔬菜價格因市場機制影響大幅飆漲的新聞,民眾叫苦連天。

 

事實上,全球的糧食市場長期都受氣候變遷所牽動,逐年增加的溫室氣體,正在加快全球暖化的速度,隨之而來越加頻繁的極端氣候、災變型氣候,造成常態性的乾旱、水災,改變農業生產與氣候環境的平衡關係,造成農作物損害,供應量不足、品質不穩定,連帶造成糧食分配不均、購買價格飆漲。

 

不只是氣候影響糧食市場,其實,根據研究指出,農業、尤其畜牧業也影響著氣候波動,以穀物為主食的牛隻,在消化後會產生甲烷,其糞便排出體外分解過程,也會產生氮氧化物,兩者都是非常強悍的溫室氣體。此外,業者也為了生產更具經濟效用的穀類作物,選擇砍伐具有綠化空氣的樹木、森林面積大量減少,讓二氧化碳無法排解,再加上食物的運輸、加工過程,再再增加臭氧層二氧化碳的濃度,催化著溫室效應的破壞,進入一個氣候影響食物生長、糧食生產助長著環境惡化的循環。

 

也許大自然的瞬息萬變,讓我們理所當然地把責任歸屬在這些看似不可控制的因素裡,但我們的日常生活中,糧食危機也可能在我們沒注意過之處發生。

 

浪費耗損:全球有三分之一的食物被丟進垃圾桶

食物是生活的一部分,經濟發展、生活節奏變快的現代社會,便利商店、量販賣場林立,更加便利的生活型態,讓我們隨時隨地都能輕鬆購得食物、食品。

 

不過,你知道嗎?依照聯合國糧農組織(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, FAO)統計,即便全球有將近 10 億人口活在飢餓當中,全球每年仍丟棄高達 13 億噸的食物量,約佔一年產出食物量的三分之一、總值約 7,500 億美元,這其中包括食物生產後、消費前的浪費,以及食物生產時,因保存環境或是去蕪存菁等過程時產生的耗損。

 

然而,食物浪費及耗損,不僅是統計數量、重量、價格等帳面工程,應將生產食物時佔用的農地、水份等自然資源、耗損的能源成本,或是食物加工、包裝、倉儲、運輸等等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等計算進去,就連末端消費者丟棄的廚餘、及其產生的溫室氣體,對經濟、環境都是某種程度的負擔及傷害。

 

cover story 1 (2).jpg

cover story 1 (1).jpg

(統計來源:FAO)


生產集中:把糧食自主權交給產糧大國的隱憂

統計學家預測全球即將在 2020 年邁入 76 億人口大關,當有意識的食物浪費及無形中的糧食耗損,都造成了食物資源無法妥善被利用的結果,日益成長的人口數勢必都會讓糧食資源造成更嚴重分配不均的現象。

 

以台灣為例,糧食自給率為 31.37%,這個數字代表什麼?代表國內在市場上流通的食物,僅有近 3 成是台灣自行生產的。以生活中最常見的主食穀類來說,根據行政院農委會統計資料顯示,104 年台灣自產量為 138 萬公噸、進口量為 616 萬公噸,進口量是產量的 4.5 倍,也就是說賴以維生的穀物幾乎是仰賴進口取得。

 

cover story 1 (3).jpg

 

在這個現象的背後,可以大致回推全球糧食的生產及供給現況,部分國家因地理環境跟氣候條件之利,能夠大量生產糧食,並以量制價在市場機制下成為糧食出口大國;然而,當糧食資源須大量、長期依靠產糧大國供給時,等同把糧食的自主權交出,同時也埋下糧食短缺的隱憂,一旦不尋常的災變、極端氣候問題降臨在這些國家,全球的糧食供給便會突然中斷,嚴重時便會出現全球性的糧荒危機。

 

食物,是大地集結多種自然資源所產出的美好果實,牽動著人類生活的情感與歷史文化,總說著「民以食為天」,面對各種糧食資源的警示信號,在實踐環保、減碳的生活同時,也要好好讓這「天」維持美妙的湛藍遠景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'right 歐萊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