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築如何綠化?

其中一個答案藏在綠色建材中。

節能減碳已經不夠,創新的建材研發,讓建築物自己養草皮,更可以發電!

  

建築物是人為的,本來就很可能對環境造成衝擊,隨著都市化與世界人口的不斷增加,建築物正以空前的速度成長著。如何在建築的同時,減少對環境的影響,甚至友善生態,是全世界建築師及科學家一致的共識。目前,這些共識已催生許多創新而有趣的建材或建築法!接下來 It’s O’right 將為您報導三個走在創新綠色尖端的環保建材。

牆上草原 生物混凝土

不要搞錯喔,這裡要介紹的不是植生牆。植生牆已經夠綠了,沒想到建築專家竟然還能直接從材料就讓建築綠起來。由西班牙泰羅尼亞理工大學所研發的生物混凝土,利用混凝土加上矽酸鎂,改變酸鹼值。這種新型混凝土呈弱酸性,有利植物生長。它的結構有三層,最裡面一層是防水層,中間則是放了植物種子的生物層,最外面還會有一層覆蓋層,讓雨水通過滲入生物層,並防止水分流失。

生物混凝土

建物完成後,牆面會慢慢長出苔蘚和地衣,灰撲撲的水泥大樓,將變身成為一棵長滿綠意的大樹。不但可以美化牆體、吸收二氧化碳,還可以提高建築物的保溫性。一打開窗戶,吹進來的將是最新鮮最純淨的空氣。

會喝水的馬路

都市的地面多被柏油馬路及水泥地佔據,導致滲水性不佳,大雨一來不易宣洩,也因為柏油及水泥易吸熱,間接成為熱島效應的元兇之一,因此相當不環保。在夏天的正中午,柏油路面的溫度可高達攝氏 50、60度。在這樣的溫度下,想不開冷氣也難,造成電力需求跟著節節飆高。

會喝水的馬路  

這樣的情形將有所改變,因為已有高透水路面問世了。這種透水路面的材質主要為天然石子、透水性地磚、透水混凝土等。透水路面的下方有一層經過特殊處理的沙石層,多孔隙的結構使路面的水可以迅速滲入底下的泥土,地面的保水性因此大大提高。你以為這種「坑坑洞洞」的路面不牢固嗎?根據實驗,即使是重達 2 噸的車輛行駛在上面,也不會對路面的結構造成影響。

透水路面的吸水性簡直跟海綿差不多,每一平方米一分鐘竟可吸水 270 公升,真是令人難以置信。更棒的是,這種環保路面的造價一坪只要 8,000 元,比傳統的柏油或水泥路面更便宜。新北市汐止中正社區耗資 200 多萬舖上這種海綿道路,將滲入地底的水收集在道路兩測的箱涵,不但可供澆灌,溢出的水也會直接導入生態池。中正社區的經驗證明海綿道路的確可行,而且費用不高。看來海綿城市的夢想,應該不會太遠了。

綠藻發電窗

這真是全世界最綠的一棟建築!

今年三月,德國漢堡出現了一棟特殊的建築,牆面完全以百葉窗培養綠藻,產生的電就供整棟大樓使用。這棟建築的名字叫做BIQ House (Bio Intelligent QuotientHouse),BIQ 意思是生物智商,看來這棟建築的生物智商不低。

這棟建物面向東南及西南的窗戶,其實是一套「平板式藻類培養反應器」,聰明的方位取捨,顯然就是為了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利用太陽光。做為窗戶,它是一面百葉窗;做為發電機,它會像向日葵般,自動調整角度隨太陽旋轉,並持續通入二氧化碳,供窗戶裡的藻類生長。相信你一定看過積水的玻璃罐在太陽強光下慢慢長出綠藻,最後充滿整個罐子。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水生植物,有著大量的發電潛能。

生長成熟的藻類由下方收集管集中「收割」,然後藉由產生沼氣的方式發電,產生電力與熱能,不僅可提供大樓所需電力,也能製造熱水或暖氣,供居民使用。這棟可以自己產生能源的大樓,將對未來的建築及能源產業產生革命性的影響。未來的房屋將不止提供人們遮風避雨,更可以再生能源,有望從根本上解決目前各國依賴核能及石化燃料的問題,朝永續再往前邁一步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'right 歐萊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